骨硬化病的癥狀是什么?骨硬化病怎么治療?

骨硬化病的癥狀是什么?骨硬化病怎么治療?

骨硬化病

  骨硬化病又稱大理石骨癥、原發性脆骨硬化癥,是極為罕見的一組以骨密度增加和骨骼成型異常為特征的疾病,患者可表現為全身性骨骼硬化,骨質致密并失去原來的結構。

  大多數患者在出生前即已開始有病變,根據臨床表現分惡性(幼兒型)及良性(成人型)。病因可能為先天性發育異常,有遺傳性及家族史.為常染色體顯性及隱性遺傳性疾病。病理表現為骨發育過程中骨吸收障礙,鈣鹽大量沉積致骨硬化。骨塑形障礙。最多見骨干骺端即股骨及橈骨下端,肱骨及脛骨上端,鏡下見高度鈣化的軟骨不能吸收和骨化。鈣化的新生骨也不能吸收為成熟的板層骨,骨皮質分化不良,排列不整齊,哈佛氏系統殘缺變形。破骨細胞發育不全是骨吸收障礙的直接原因。但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

  一般認為,絕大多數病人在出現前即已開始有病變。根據臨床表現分為惡性(幼兒型)及良性(成人型)兩種,前者常為死產或出生后死于貧血,預后差。

目錄

1.骨硬化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骨硬化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骨硬化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4.骨硬化病應該如何預防
5.骨硬化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骨硬化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骨硬化病的常規方法

1.骨硬化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骨硬化病又稱大理石骨癥、原發性脆骨硬化癥,是極為罕見的一組以骨密度增加和骨骼成型異常為特征的疾病,患者可表現為全身性骨骼硬化,骨質致密并失去原來的結構。

  石骨癥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骨吸收異常有關,致使鈣鹽過量沉積于骨內外觀呈大理石或象牙樣,脆性增加。本病有家族史,多見于近親結婚的子女中。有人認為屬遺傳性疾病。本病分輕重二型,輕型為顯性遺傳,重型為隱性遺傳。

  可能是先天性發育異常,主要是骨發育過程中骨吸收障礙,使鈣鹽大量沉積而致骨硬化。

  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Whyte等在NEngIJMed(2003?349∶457)上報告了1例因過量使用帕米膦酸二納(redia誘發的兒童骨硬化病,這也是迄今為止報告的第1例由非遺傳性因素所引起的骨硬化病。

  該患者為12歲白人男孩,自5歲起出現不明原因的骨痛和血堿性磷酸酶升高,8歲起開始接受大劑量帕米膦酸二納治療近2年。Why等在對該患兒進行檢查后,確診為骨硬化病,又稱大理石骨癥。骨硬化病常有家族遺傳病史,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但該患兒不具有家族病史及遺傳學檢查的陽性證據。

  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研究所(NICHD)的Mar說,帕米膦酸二納并未獲得在兒童中使用的許可,但近幾年來,帕米膦酸二納卻頻繁用于治療成骨不全和青少年骨質疏松癥等兒童骨病。帕米膦酸二納在骨骼中代謝的半衰期長,其在兒童中應用的安全性和療效尚未經臨床試驗證實。有幾項帕米膦酸二納的對照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

  發病機制

  Caffey認為石骨癥的基本病理改變為在軟骨內骨質形成時,鈣化的軟骨性基質吸收不良并保持下來,結果使骨髓腔縮小,甚至閉塞,形成硬化和脆性的骨質,骨皮質也增厚致密,松質的骨小梁也增多增厚使骨皮質與骨松質無明顯分界。顯微鏡下見破骨細胞異常失去不規則邊緣說明不活躍。在顱骨中主要累及顱底嚴重者顱蓋也可被廣泛累及。

  病理改變

  膜內化骨及軟骨化骨均可受累。骨密及增厚,完全失去骨小樑結構。最多見的是在生長最旺盛的骨的干骺端最明顯,即股骨及橈骨的下端,肱骨及脛骨上端。在橫切面上皮質與髓腔難于分辨,兩端膨大如杵形,說明骨塑形亦有障礙。在鏡下見高度鈣化的軟骨不能吸收和骨化,鈣化的新生骨也不能吸收改造為成熟的板層骨,破骨細胞發育不全,是骨吸收障礙的直接原因,骨髓腔充滿了極少毛細血管硬化的纖維組織。對骨硬度問題,有人認為堅硬如石,在手術時能折斷金屬器械,不能做骨牽引;但也有人發現病骨較正常骨容易穿透,而且無聲音,以刀削之,如削粉筆,因此建議用白惡骨或粉筆骨這個名字。骨雖密,但脆性高,易骨折。

2.骨硬化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骨硬化病的患者,如發生顱骨硬化,可致腦積水及顱神經受壓,導致眼萎縮,面癱,失聽等,副鼻竇腔隙變少,閉塞,引流不暢而致副鼻竇炎,貧血約占30%,重者可以致命,常伴有代嘗性脾,肝及淋巴結腫大,易發生齲齒,導致下頜骨骨髓炎,有些病人可見雞胸及串珠肋,在惡性型,大多為死產或在出生后短期內死亡,死亡原因多為感染及貧血。

  在良性型,本病預后良好,并發癥較少見,但患兒的恢復情況則要看貧血的程度及其代償情況而異,另外本病還可以并發長骨骨折等情況。

  本病的患者,如發生顱骨硬化,可致腦積水及顱神經受壓,導致眼萎縮,面癱,失聽等,副鼻竇腔隙變少,閉塞,引流不暢而致副鼻竇炎,貧血約占30%,重者可以致命,常伴有代嘗性脾,肝及淋巴結腫大,易發生齲齒,導致下頜骨骨髓炎,有些病人可見雞胸及串珠肋,在惡性型,大多為死產或在出生后短期內死亡,死亡原因多為感染及貧血;在良性型,本病預后良好,并發癥較少見,但患兒的恢復情況則要看貧血的程度及其代償情況而異,另外本病還可以并發長骨骨折等情況。

3.骨硬化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骨硬化病是骨密度增多的少見遺傳性疾病,又稱為大理石骨癥。通常骨硬化病患者的骨質都是呈現灰白色,至今骨硬化病的病因尚不清晰。

  骨硬化病以全身多發、對稱、普遍性骨質密度增高為主要特征。一般認為其原因可能是骨、軟骨吸收障礙,成骨正常,從而使骨質持續堆積。起臨床表現常見如下:

  1、輕型

  又稱良性型,多見于青少年及成年人,預后較好。患者早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和腦神經受壓癥狀或無明顯癥狀,到成年后常因X線檢查才被發現可有血酸性磷酸酶升高。

  2、重型

  又稱惡性型,常見于嬰幼兒病人發病早,進展快,多有血源關系,且神經系統與血液系統常受累。表現為貧血出血、肝脾增大,這是因為全身性骨髓腔縮小或閉塞引起造血障礙所致。神經系統表現為腦水腫、視力下降或失明、眼球震顫、巨頭癥、斜視、面神經麻痹、耳聾、腦積水顱內出血、精神遲鈍、癲癇及三叉神經受損視神經萎縮等。關于視力障礙及視神經萎縮,常解釋為視神經管狹窄導致視神經受壓所致。也有人認為是原發性視神經脫髓鞘,繼發于視網膜靜脈受壓發生視盤水腫及視神經萎縮或原發性顱內壓增高與腦積水等原因。

  可以無癥狀。有些病人身材矯小,發育延遲,容易發生骨折,且愈合緩慢。但不發生畸形連接,這與成骨不全癥不同。

  有些病人可見雞胸及串珠肋。X線表現特征為骨骼濃厚緻密,失去其原有結構,無法區分皮質及髓腔,兩端膨大呈杵狀。有的患嬰在子宮內已有如此表現。全身大多數骨均可累及,但下頜骨少見。由于骨硬化過程可以變緩或暫停,因此,在骨骼上可見到有深淺不同的橫紋。骨骺亦細密,有時可見呈同心圓狀。椎體的上、下兩端緻密,但中間有一條骨質正常的帶,常被形容為“夾心面包椎體”。顱骨亦硬化,氣竇消失,垂體窩變淺,鞍背突增生,顱窩變狹,顱孔縮小。

  3、x線表現

  本病突出的x線改變為廣泛性骨硬化,骨呈無結構的密度增高,骨小梁影像消失,可累及全身或大部骨骼。其易發部位為脊柱、骨盆、肋骨、顱骨、脛腓骨及手足的短管狀骨。患者骨密度顯著增加,皮質增厚,髓腔變窄甚至閉塞。病變呈對稱性分布,小兒期即可顯示病變,重者未出生前子宮內即可發現。

  (1)脊椎:骨硬化以椎體為顯著,椎體上、下部分呈密度增高帶,中間為正常密度帶,有時椎體可呈一致性密度增高。

  (2)骨盆:除顯示一致性骨密度增高外,典型的改變是可見到濃淡相間的同心環狀波紋。有時尚可見與髂骨嵴垂直走行的密度增高條紋。

  (3)顱骨:病變主要在顱底,尤其是蝶骨體及大、小翼改變明顯。蝶鞍大小正常,但鞍底、鞍背及前后床突皆增厚、變硬。枕骨及顳骨亦有明顯硬化。視神經孔變窄且邊緣模糊,乳突氣泡及副鼻竇腔均小或不發育。

  (4)長骨:病變起始于干骺端,漸向骨干發展。常可見到深淺交替的波浪狀橫紋。同樣病變也可見于掌、跖、指、趾諸骨,在靠近骨骺一端較為明顯。

  (5)肋骨:通常出現硬化之骨島,常在后端,有時呈現骨中骨的改變,重者呈一致性骨硬化。惡性型和良性型在x線上的改變,只是程度上的差別,前者吸收障礙更為嚴重,而自發性緩解的次數少,時間短,骨硬化的程度較重。

4.骨硬化病應該如何預防

  近親婚姻是骨硬化病的致病因素,避免近親結婚和產前檢查。骨硬化病是一種少見的骨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病率約為百萬分之五左右,多為隱性遺傳。

  本病有家族史,多見于近親結婚的子女中。其特點是由于鈣質沉積,使骨質硬化,骨塑性異常,進行性貧血,肝脾腫大。近年來動物模型研究提示是由破骨細胞功能不良所致。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治本病的重點在于預防本病的并發癥的發生。因此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防止本病發生進一步的損害的關鍵。

5.骨硬化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重癥石骨癥容易診斷,輕型者有時診斷困難,確診有賴于放射學檢查及家族史。具體檢查如下:

  生化檢查:

  因造血障礙,血液生化檢查可能出現血酸性磷酸酶顯著增高。

  影像學檢查:

  X線顱骨平片等。顱骨的X線表現為硬化,尤以顱底為顯著,特別是蝶骨體及大,小翼均明顯改變,蝶鞍大小正常或縮小,床突,鞍底皆硬化,顳骨及枕骨也可硬化,使板障封閉,失去三層的分野,頂骨,額骨及顏面骨可不受侵犯或僅有輕微變化,視神經孔變窄且邊緣模糊,乳突小房及鼻旁竇變小或發育不全。

  石骨癥在長管狀骨及脊椎有特征性的X線改變,脊椎椎體表現為上下緣特別致密,其間密度低者為正常骨質,組成三層帶狀影,長管狀骨表現為“骨內骨”,骨質致密,髓腔變窄或消失,于干骺部顯示多條互為平行或呈波狀致密線紋,干骺部可呈杵狀變形,尤其脛骨上端內側可表現為邊緣不整呈粗鋸齒改變,髂骨翼典型改變為平行髂嵴的多層的同心弧狀硬化帶。

  此外,肋骨和鎖骨均可呈均勻硬化,有時還可見到骨折,于掌,蹠,指及趾骨常有界限分明的骨島出現。

6.骨硬化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骨硬化病是一種少見的全身性骨結構發育異常的先天性疾病,顱骨為好發部位之一,具有骨密度增加、骨質畸形并累及顱底等特征。骨硬化病患者的骨質硬而脆,常有身體其他部位發生骨折,嚴重者可呈多發性骨折或形成骨髓炎。因此,日常生活中應避免受傷,飲食無特殊禁忌。不宜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油、芥末、辣椒等;忌食冷涼食物、油膩食物。多食蔬菜補充維生素。由于骨髓腔變小或消失影響造血功能,而致貧血。可適當補充補血食物,如帶衣花生、紅棗等。

7.西醫治療骨硬化病的常規方法

  石骨癥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疾病,臨床并不多見,容易出現漏診,診斷主要依靠X線的表現,還可以通過其家族史發現其他病例。在治療上,本病尚無滿意的治療方法,一般僅給予對癥治療,如控制感染,必要時輸血,增加營養,加強護理,防止外傷性骨折等。

  對癥治療:對良性型,一般給予對癥治療,如控制感染、輸血、加強護理、防止外傷性骨折,給予低鈣并磷酸纖維素食物,可延緩骨硬化過程。

  輸血:輸血對改善貧血、控制出血癥狀及并發感染有幫助有人應用激素治療收到一定療效,貧血改善,血小板增加,骨髓活檢顯示造血組織增多。如脾臟腫大及脾功能亢進,脾臟切除對貧血有改善。有人用51Cr標記紅細胞,如發現紅細胞壽命減短及脾臟紅細胞破壞增加,應作脾切除術。對攝入低鈣及磷酸纖維素7.5~10g/d的療法,頗有爭論。

  細胞移植:對惡性型有報道用激素、骨髓移植治療取得一些療效。有效的治療途徑只有造血干細胞移植,但治療費用高得驚人。Walker1973年報告骨硬化癥小鼠通過與同胎正常鼠聯體生活,6周后而得到恢復,并認為與正常小鼠聯體的病鼠所以獲得冶愈是接受了來自正常鼠的造血干細胞。Sorell于1981年選擇HLA抗原相同的供體骨髓細胞,輸給骨硬化癥病人,3~4周見到療效。骨髓造血功能有所恢復,骨再吸收速度加快。很多學者的研究結果均提示骨髓移植可能供給了骨髓多能干細胞。認為破骨細胞是由骨髓中多能干細胞演變而來。以上研究為本病的治療開創了有治愈希望的新途徑,值得進一步研究。

  其他:強的松有時用以控制貧血,但對骨生長有不良影響保護牙齒,以免發生難治的下頜骨骨髓炎。如發生骨折,治療原則與正常人相同。偶有需要作神經減壓及腦室引流術。